星期三, 5月 30, 2007

趕工的小騾

很久沒有再試過,在電腦室裡趕功課,弄一個得體的封面,放幾張圖片,竟然反覆打印,印了又有錯,錯了又改,不知何解,各學系均有免費打印福利,唯敝系一律欠奉,每次彩色打印圖片都感到「肉痛」...這份功課,頭頭尾尾花了20英磅...

對了,周一還有一個「口試」,就是假設建議書獲電視台採納,面見導師15分鐘,推銷一下自己的idea云云,今天下課後竟算人齊,大伙兒輪流「角色扮演」,互相練習提點,真好,有點像玩遊戲,但最後大家都覺得獲益了。周一早兒是第一個考試...不會肥佬的,15分鐘大概是被挑愓一下毛病,然後便可風流快活...急需一個假期,這份功課單是計算支出、收入...已經令人頭痛,想不到今天練習過後,各人都說我的財政預算是天文數字,必須刪減,於是,好地地本來已經做好的一個功課,黃昏到凌晨都在改改改。

都說我不是理財的好管家,嘿嘿。

星期日, 5月 27, 2007

見證

外邊風大雨大,回來的時候鞋子都濕透了,正在暖爐上烘乾,躲在溫暖的房間裡真好。

踏入第九個月,作了第一次英語的見證,昨晚忽然想起,馬上在MSN廣發邀請,兩位同學到來,穿著短裙靴子,比我還要莊重,說怕「喧賓奪主」,嘿嘿。

同一個見證,一年前在一所內地小學裡分享,今天在英倫教會多講一遍,很感恩,在主裡,沒有膚色、語言、種族的分別,都是同一家。

星期四, 5月 24, 2007

久仰久仰

哈哈,在校園呆得太久,終於又出動到倫敦看電影。

電影名為Ghosts,是一位在十分資深的英國紀錄片導演執導的電影,翹首以待數個月,為了今晚的免費放影會,還有機會和這位導演聊了二、三十分鐘,離開時竟有一點遇見偶像的興奮感覺\^o^/

這個電影跟中國人甚有淵源,題材根據幾年前真人真事拍攝,講的是二十多個偷渡來英的中國人,在海邊拾貝殼海產為生時,集體遇溺死亡的事件,故事本是人間悲劇,身為中國人當然份外難過,可以想像,慘劇過後,仍有無數這樣以身犯險,夢想可讓家人有好日子過的人蛇。

英國人拍中國人的故事,有些地方真的很好笑,可場裡只有中國人懂得笑。Ghosts原來意指「鬼佬」,戲裡沒有交待,但一開始中國人蛇就以ghosts來稱呼老外,我和英國同學一同觀看,完了她問我為什麼稱他們為「鬼」,我也想不出所以來,只說「鬼佬」原有兩個字,一是鬼,二是男人(Man),同學笑說:so it means "ghost man"?

「是因為我們是白人嗎?」

我不肯定,但認為主要跟老外的輪廓比較突出,深深眼窩,高高鼻子。(說了等於白說,因為聽來並沒有說服力)

Q & A環節所有討論都是圍繞人權、偷渡者的不公平待遇等等,而我和同學卻較關心電影本身,放映完結,我們也走到台上,排隊和導演簡短對談。

我一直想問的,果然是真。

導演背後做了很多research,接觸了死者家屬和唯一生還的倖存者,但這樣的慘劇或令中國面上無光,所以電影在內地取景時,工作人員全以旅客身份過境,整個過程都採取極低調的方式進行,所有演員都是非專業演員,對白是即場構思,所以各人表現自然,想不到的是,飾演倖存者的中國女子,數年前竟真是個偷渡者,不過現已在英國取得居留資格,連在機上痛哭、回國與兒子擁抱重聚的一幕,也是她本身真的返國見自己兒子,究竟真戲假做,還是假戲真做,已經分不清界線,怪不得每個表情都來得那樣真切,原來是過來人,演來也特別投入。

這樣一個電影,與紀錄片又有何分別?

可惜,電影沒法在內地播放,要不然,或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,令有意偷渡的人卻步,偷渡的代價可能是世代難以償還。那些遇溺的人蛇去世後,家屬仍要負債,償還為偷渡借下的巨債,價目是鄉下人一生都無法還清的天文數字。電影結尾,是一個慈善基金的網頁,鼓勵觀眾看畢電影,有所感動捐款,協助這23個遇溺人蛇的家屬。

回到房間,洗完澡,腦海裡仍想著導演一段說話。

撿拾貝殼海產之處,是一個長而深的淺灘,車子駛到最近水之處,人蛇便下車掘沙,可是風雲驟變,海水忽然潮漲,各人上車時已被水圍困,分不清哪裡是岸,有人致電報警,有人爭取時間和家人說遺言。


有觀眾問,真實故事中,為何有一人能僥倖生還。

導演說:當時所有人都向有光的地方游過去,只有一人朝相反方向,游向黑暗之處,只有她找對了方向。

命運,是一個很短暫的選擇。

生和死,也在一刹那間發生。

星期三, 5月 23, 2007

讓我致敬

香港一則原不起眼的新聞,讓我一直追看,清晨時份流淚了,讓我向殉職的消防員致敬。

一宗火災奪去一名年青消防員的生命,傳媒發掘了他的網綕,好奇地瀏覽了一下,他最後的一篇post有近二千人回應,一篇又一篇,好友、同僚、更多的是素昧謀面的人,甚至與我一樣,不在香港的人,簡短的留言,向這位與我同齡的朋友送上最後祝福。

很大的震撼。

自從4年前的沙士後,再也沒有聽過誰被稱為港人的驕傲和英雄,一個人的犧牲,將走在不同步伐的人叫停,迅間換來朋友對其疏於關懷的深切懊悔,一名警察立志盡忠職守,一些人說要珍惜眼前人。一頁頁的網綕,是對個人生命反省的提醒。

無論我們多愛自掃門前雪,心底還是敬佩,甘心為別人犧牲的公職人員。

電影Crash早前橫掃多個獎項,一宗車禍令不同的人相遇在同一點上,這一刻,只覺現實更大威力。

誠然,網絡的威力很大,以往傳媒只能憑街坊口述,現場的蜘絲馬跡,重構當事人生前的種種,如今找到了殉職者的網誌,可以想像記者「如獲至寶」的心情,因為當事人多麼鎖碎的舊事,心底的說話,都毫無保留,足本讓讀者「親身」感受,好像同時失去了一個至親好友。原本一張制服畢挺的硬照,背後卻藏著一顆善良而脆弱的心腸。看到其好友紛紛留言,盼望得到網綕者的回覆,說「搞錯了,意外的不是他」,彷彿感受到痛失親友的一刻,無法道別,只能透過網上觸不到的世界呼喊,這是不是我們心靈最後的寄託?

星期二, 5月 22, 2007

午睡,再午睡...

無端生病,還是怪天氣變得太快,昨天仍舊穿抓毛外套,撐一把傘,今天卻陽光普照,可以穿新買的夏天麻質褲涼鞋...

頭重重,到喉嚨腫痛了一個晚上,今天開始打噴嚏...

不知是否因為重返校園,比以前心境輕鬆得多,一旦感到睏倦,二話不說馬上可以躺下,五分鐘內立刻入睡,無論正在上網、看電影、做功課,再也不會「死撐」,生病了,更是最好理由,多點休息\^o^/來了只九個月卻第三次病,不得不推算是年長之故。

還是小時候身體最好,小學唯一的病痛,就是考試前夕,因為太緊張,每次數學考試前必定肚瀉一番,拖著軟弱身軀進出試場,要不然就是太害怕打針,打針不久後便昏倒,眼前雪花紛飛,然後是頭部正面著地,醒來已躺在醫療室臨時架起的乒乓球桌上,看著天花板的三葉扇轉呀轉,耳邊聽著護士/老師說:「同學留意哦,打針不要太緊張,要不然就像這同學暈倒了,知道嘛...」好幾個正排隊的同學仔,都瞄了瞄這「人辦」。

中學是「半個」強人,就算從樓梯直滾下至下巴開花,縫針後還是沒有害怕過,還細心交代課室日誌和買簿等班長雜務,令關心早兒的同學急得流淚,又要媽媽親自接早兒去醫院。最記得的,不是縫針的痛,是過後堅持上課,班主任吩咐同學不要取笑,以免令我擔心儀容,還有那術後第一頓飯,看著熱哄哄的酸辣湯,因不能隨意張口,無法滿足大口大口地品嚐的可惜。

大學,無法記起生病,大概是百足多爪,太過投入活動,生病並不算是什麼。

一旦開始工作,健康直線下滑,迫人的生活節奏是最大禍害,哈哈,有一次訪問中途叫停,同事勸喻下,壯起膽致電,由老世完成下午的訪問,車長還把早兒送回家休息。

知道遠方好友異地生病,或要長期作戰,在此送上問候,願大家身體健康。保重保重。

星期日, 5月 20, 2007

哪裡去了?

造過幾次相似的夢,只有這個仍然記得。

如常一個上學日,飛奔回到中學,跑到走廊去,熙來攘往,卻沒有一個認識的面孔,急起來問老師:同班的誰和誰在哪裡?

老師說:都已經畢業了。

頓時呆住,站在走廊的人群中,赫然發現原來已經畢業,孩子歲月已無聲無息地消逝。

醒來,一個早上仍在想那個夢。

星期六, 5月 19, 2007

平靜的五月

五月是最平靜的季節,再過一周,大部分考試都會結束,回國潮即將出現,校園只會餘下風聲,和雨點曬落地上的啲嗒聲。

人或許也開始發霉,連續六小時面對電腦,眼睛快被Excel表格內的數字折磿死掉,(由此更證明不是躲在辦公室工作的材料)廚房也不會有宿友做飯,因為考試迫人,多士和pizza成為最常見正餐,而我,仍堅持不吃pizza,有時間炒個菜,至少可以遠離痛苦的功課一會。

平靜的日子,多看書,專心學習。

第一次導修課後,再沒有「委屈」的感覺了,「勾鼻子」導師建議我做的,總妥當交賬,也不知是否出於禮貎,(或是提升一下學生的自信心)他也有點刻意地鼓勵我,說我有進步。

周三的上午,帶了他要討論的一套紀錄片,在導修課裡一起看,所謂看,是我已經看了兩遍,然後他選了幾個鏡頭,定格下來,要我仔細地描述所見到的東西,解釋為什麼這個鏡頭傳遞了這樣一種感覺,片子拍一個法國的鄉村學校,老師循循善誘地教導學生,電視機前,早兒竟有同感。

早兒是牛皮燈籠,生來並不聰明,有時也懷疑是否有學習障礙,吸收新知識總是慢半拍。我想,導師也有同感。

由於月底要交的功課,是寫一份極之詳盡的proposal,以文字講述一個腦海裡的構思,比storyboard更難,過去數周一直未明白,於是,導師先叫我找些相片,用文字繪聲繪影地描述一下。

後來,又著我找拍攝手法、風格與要描述的片子相似的紀錄片,描述眼前看見的構圖,拍攝效果,離開時,我感到腦袋好像被一根竹支打通了幾段經脈。

今天晚上,靜靜地看了Capote(「冷血字傳」,在香港上畫時無奈錯過),電影根據的真人真事引人入勝,於是罕有地看畢幕後製作花絮,從服裝、拍攝手法、道具場景,無一放過,驚喜的是,導演和監製對電影的描述,部分恰巧是我所要寫的一種風格,看著字幕,停了又播,播了又停,將之一一記下,反覆吸收,那些都不是艱深文字,只是過去我腦海裡有的東西,苦無方法轉化為文字形容出來,電影看畢,卻是十分輕奮,不只是因為幾個句子,而是找到了另一個學習的方法。

後記:這齣電影確是好看,其中文片名也譯得好,令我很想看Capote那本書In Cold Blood。

星期四, 5月 17, 2007

電視精

已是五月,恨未看夠英國的電視節目,尤其是紀錄片。

連來自美國的同學都說,英國的紀錄片遠比美國更多,每到晚上,扭開電視機會發現數不盡的紀錄片,有的半夾雜戲劇元素,類似案發重演,有的是大膽的真人show,不難看得出製作需時,拍攝當事人整整一年看其變化的,一點都不值得驚奇,其認真和誠意絕對把早兒留住,最近,成了一級電視精,每天都仔細留意電視節目表,認真地把想看的節目寫在schedule book,要是在收費電視台播放,亦會不辭勞苦,跑到同學家收看。剛發現了只要登記channel 4(其中一個電視台),便可免費在電腦重看過去一周「走寶」的節目,哈,自此看不釋手。YEAH!



每天看一個一小時的紀錄片,彷彿能知天下事,好幾次看完了節目,很想趕快寫在日記上、部落裡,記下今天學了一樣新的東西。因為看電視,認識了grass原來指「污點證人」,(與廣東話的「針」有異曲同工之妙)也知道了英國污點證人的緣由;因為電視,知道了英國龐大的閉路電視網絡,「疏而不漏」地監視每個角落,甚至可以「開聲」阻止罪犯行兇,荷蘭的閉路電視,更可以憑「聽覺」轉動監視方向,一聲驚喊即可啟動監察系統...

每天都在吸收新知識,竟像孩子般雀躍。



當然,並不是所有紀錄片都適合早兒觀看,哈哈,事關一過夜晚九點(英國電視的分水嶺,往後屬非家庭和兒童觀看時間),部分節目意識之大膽,確令我為之咋舌,它並非賣弄色情,但所探討的現象,真讓人感到文化衝擊之大,一是節目容許的尺度,二是現象本身,直挑戰一般人能夠想像的極限。



節目內容恕未能詳述,但看的時候心情反覆,但無可否認,它開濶了你的世界,讓你有多一個角度看同一件事情,這樣,已是一個很好的紀錄片。誠然,道德上有很多東西不能接受,但現實是,我們不知道,或不敢探討的事情,並不代表沒有發生,要是因此而不屑觀看,恐為掩耳盜鈴。



聞母校掀起「情色報刊」風波,不敢妄下判斷,因為沒有親眼看過刊物,但始終認為,爭議能引起廣泛討論,大眾思考,本是一件好事,社會要是只有一把聲音,只怕是因為未夠多元,也不夠包容。

星期一, 5月 14, 2007

救命...

又開始做功課的艱苦歲月...最怕的就是計錢,偏偏要計一個好大的賬目,拍攝的花費既是驚人,又不熟悉英國的物價,還有一大堆電話要打問價錢,功課是假設真有一個大型拍攝計劃,爭取資助...嘔血

代禱事項:

~Skype的通話質素回復正常,向朋友借了兩次手提打電話,真是一件煩惱事(只因早兒沒有參加月費計劃...在英國打電話實在太貴了)

~有一個充足的睡眠,然後一個清醒的頭腦,明天還有萬五件事要做...

~天氣有一點好轉,五月中竟又跌至十度以下低溫,連連下雨,意志消沉...

星期日, 5月 13, 2007

不散之筵席
















同學牛一,趁機相聚互說再見,不少同學將回國拍攝自己的dissertation film。這學期不會再有全班課堂,各自修行,偶然在校園碰頭,彷彿他鄉遇故知。

再見已是八月,忙得不可交支、廢寢忘餐的剪片歲月。

全班22人,高調呼籲也只有約十人參加「生日會」,這就是「核心份子」了。或許讀這科最大的好處,是可以大無私樣,借攝錄機自拍留念,畢業時除了一紙証書,還有一隻光碟,他日重看,必定憶起這短暫而痛快的光陰。(下周「開拍」美女廚房,希望可以拍下各宿友的廚藝)

埃及同學說:this is the best of our life。

即使不是最「好」,絕對是最快樂的一頁之一。

晚上重看學期初各人故亂舉機拍下的練習片段,大家均驚嘆於各人數月間的面容轉變,主要是髮型,其次是肥瘦,唔多唔少都反映這大半年來各人無啖好食,早兒看到九月時的自己,差點尖叫,當時頭髮尚短,穿著T-shirt牛記,看上去最多17歲,大鑊。

想把時間停下,很久沒有這個感覺,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巴不得馬上渡過。












感恩是天父賜給早兒這麼一班好朋友,雖有文化差異、語言間中不通,但正因如此,經歷了這樣密集式的溝通練習,個性變得更包容,接納彼此的不同,正是相處的火花。

星期四, 5月 10, 2007

足球世界

終於,在倫敦北面的White Hart Lane球場裡,找到了英國人的「熱情」,透過「F...k」 宣之於口,卻原來卻有明文限制。
昨晚和幾位在倫敦讀書的朋友一同看球賽,踏進會場看見人海和強勁的燈光,十分輕奮。白衫熱刺對紅衫布力般流浪,最終一比一完場,我們坐在其中一方龍門的角球位置,低層第19行,32磅,不俗,有好幾次肉緊場面都看得十分清楚。
看足球是「全身運動」,身處熱刺球迷當中,每當熱刺球員埋門、試射,身邊球迷都會站起呼喊,射球失敗,又一起嘆息,對方球員被紅牌趕出場,更會不約而同地歡呼唱歌,那種一致爆粗、抱頭唾罵的集體動作,和上層布力般流浪球迷對喊的場面,在我們看來都十分有趣。
從沒有走進球場睇過波,幾年前皇馬來港表演,也只有份兒在會場外做些街訪,留意排隊買票有沒有黃牛炒票,有沒有打尖混亂,或是碧咸和朗拿度深宵時份夜蒲的傳媒追逐戰。上屆世界盃,同事做了一集專題節目,由於檔期太趕,幫忙做些訪問和睇帶,抄錄對話的其中一個訪問,是一位專門帶團看歐洲和英超聯賽事的生意人,他解釋親看球賽與電視直播的分別,那時才明白多了,到這次親身看一次球賽,十個球員的走位和策略,突圍時的迅速攻勢,當然還有現場氣氛,都令人心情為之一振。


朋友說,這次英超聯冠軍已屬曼聯,熱刺最多只能拿個第五,或許如此,雙方球迷最終都比我想像的守規矩,當然火爆粗口還是滿天飛,好幾次叫喊我們還是聽不懂他們叫什麼,但無論如何,也是完了我一個小心願,好滿足。

星期三, 5月 09, 2007

跳皮筋


小河流水嘩啦啦

我和弟弟採綿花

採了一百八十八

爺爺誇我們是好娃娃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來自香港、青島、上海、北京,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,
美其名文化交流,
在同學家的後花園玩「跳皮筋」,
方知道早兒小時候跳的「橡筋繩」不怎麼樣,
原來,內地的花樣多的是。
但長大了骨頭硬,再也不及小時候的靈活了。

星期二, 5月 08, 2007

腳踏實地

自小在一個不太窮,但稱不上富裕的家長大,小、中以至大學,身邊朋友都來自差不多的家庭背景,即使生在小康之家,也不會自恃為傲,多為內歛好學。

過去幾年,雖然每天遇上不同階層的人,既有上流人士,也有社會底層,卻因工作性質緣故,總處於抽離的角度旁觀,沒有很大的震憾,因為理智上你總會知道,世界上有富有窮,身在其中反而很知足。

可是來到這裡讀書,慢慢發現身邊滿是「臥虎藏龍」,包括來自中國的朋友(香港也是中國的一部分),因為能付得起比歐盟學生貴三倍學費的,若不是拿獎學金,非富則貴,有的認識了一段時間後,便發現其家族顯赫,或是政治和經濟地位頗高。

偶爾吃驚於一些炫耀財富的行為,但較多是那種「父母會照顧一切」的心態,還未懂得賺錢便很會花錢,喜歡玩樂卻沒有好好求學,年少已培養「人生苦短必須及時行樂」的哲學,面臨畢業還認為可以靠著父母,「這就是父母的用處哦」一句好刺耳,也是十分痛心。

人就是這樣,得來太易,不會珍惜。

腦海裡常浮現去年在內地探訪的高中生,刻苦學習,背負家庭千斤重的期望,只為好好找工作養活父母,回饋支持求學的親朋戚友。

今晚看到一個節目,不知怎地,竟蘊釀起反覆的心情。減肥節目拍攝一個自認為過胖(我認為是稍胖)女士,在開始減肥前一天吃「最後晚餐」,包括心頭愛的餸菜,和美味的甜品,第二天打開雪柜,地獄式「掃除」雪柜大部分「多餘」或致肥的食物,果斷地倒進垃圾袋裡準備丟掉,看得令我和朋友們反胃,是因為大家都不想浪費,好多地方,食物還是得來不易。

朋友說我太認真(言下之意是固執),那一刻真的無言以對。

星期一, 5月 07, 2007

兩個世界

公眾假期,難得約了幾位從英倫不同地方居住和工作的朋友到唐人街飲茶,到咖啡店閒坐吃蛋糕,享受著狂雨過後乍現的陽光。

其中兩位本是香港人,但自小在英國讀書,畢業後繼續工作,已經成為英國公民(citizen)。細聽他們的分享,生活的模式,很感覺到與自己在香港經歷的不同,或許是緣自同一根源,更感到所屬兩個世界。

在英國的生活質素,比香港是真的好得多,工作模式也較人性,這裡有最低工資最高工時,這裡有豐裕的退休保障。但當習慣了過去的緊張營役,卻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,與這裡格格不入,開著車在倫敦街道上穿梭,路很寬,沒有擠湧,卻不令我嚮往。

然香港的壓力迫人,高樓林立下快要連天空都看不見了,每天只是埋首在永不止息的工作,難道又是理想的生活嗎?每人都在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。

轉眼只餘下幾個月,未來去向走到了迴旋處,要掉頭還是朝向未開發的道路?

MSN遇到一位久違了的張佬舊同學,不常聯絡卻彼此十分了解,去年她曾在英國留學一年,她問:你來了英國,是不是更想了解中國?
當時沒有回答,但從另一角度看自己的國家,確是重新理解,身為一個香港人的身份和定位,相信時勢轉移,這種獨特的思想模式,必有出路,既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,只能做好本份,努力抓緊機會。

星期日, 5月 06, 2007

大半年後的今天

幾天前遇到了一個小挫折,感謝一位朋友面對著Skype(網上電話)斷斷續續的參差質素,清晨時份聆聽了早兒三小時的傾訴。

遇到小小挫折,卻打擊了兩天,連帶累積的壞心情像雪球越滾越大,今天終於重新振作起來。

周日完全讓自己休息,黃昏走路到教會上evening service,忽然發現,在不知不覺間,真正地融入了一個以往一直掙扎卻欠缺歸屬感的群體,真正的感到無論來自何地,在主內都是一家。原來適應一個地方的文化、生活可以很快,但要感情上融入一個陌生的群體,領略到不同語言膚色都可以融洽相處,投入當中,需要很長的時間,沒有擔保、沒有捷徑,只能從容面對,順其自然。

星期六, 5月 05, 2007

好老師

第三個學期終於開始,再沒有全班二十多人一起上課的「盛況」,隨之而來是分為三組跟隨不同導師,其中三分一同學所屬小組,是由年初帶到現在的「現役」老師,(似乎是形容馬匹的詞語XD),而早兒跟隨的,是一位過去大半年因拍攝紀錄片而暫停教職的導師Gideon,四十來歲穿著T-Shirt、Converse布鞋,眼睛不大,但有典型的猶太人鼻子,高高的,像個勾。

第一次見他,被他「突如其來」的嚴厲嚇倒,應說是嚇窒了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,從功課初稿第一行起,把問題排山倒海地逐一撿出,不消十五分鐘竟掉下淚來,把自己也嚇倒了。

自小用功讀書,所以很少遇見對自己那樣嚴厲的老師,這次確是有點「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」的感覺。

過了幾天,又要導修,這次見面是一個小時,事前不敢怠慢,原先被批評過的都改好,然後一臉嚴肅,如臨大敵走進他的房間,看著他低頭閱讀我的文章,心跳加劇,但見他緩緩抬頭,說了一句:比上一次好得多了。

或許有上次經驗,這一次放輕了語氣,大家終於可以在和平氣氛下交談,好,總算見到他有慈祥一面,最重要的,是肯定了他是一個很好、很有啟發性的老師,話不多但一針見血,亦不費勁為你搭一個婉轉的下台階。

一個小時裡總是他問我問題,事後回想又明白了他的用意,面對一個陌生的外國學生,沒見幾次面就要開始拍她最後的大功課,問題本身除了掌握我對紀錄片,以及題材的基本概念是否走在正軌外,更是從中撿出需要改善之處,誘導我自己找出答案。

只要啟發了學生,老師其實已沒有很多東西要做。

清楚想到達的目標,卻不知道中段的路怎樣走,今天慶幸得到了一點提示。

星期三, 5月 02, 2007

懷念愛爾蘭

一星期前正親歷懸崖的壯麗,今天卻要埋首功課。




第一次獨自旅行,起程前雖然有點忐忐,但到埗後認識了不少朋友,有的萍水相逢,有的慷慨幫忙,有的熱心介紹,心裡滿懷感激。



其中兩位朋友令我印象深刻。



一位是愛爾蘭退休伯伯Alan,當我到達西面海岸的小鎮Lisdoonvarna,找不到有空位的B & B時,他從屋子亭園走出來,告訴我附近有家新開的旅舍,還開車把我載到懸崖,只因我錯過了唯一一班開往崖邊的巴士。幸虧有他,我才知道原來一直弄錯了地方,我告訴巴士司機要到音樂城鎮Doolin,他把我帶到Lisdoonvarna,下了車我便以為這就是目的地,過了差不多一天方知道自己搞錯了,但錯有錯著,原來Alan是個退休警官,在那裡土生土長,翌日我獨自四處跑,接載我的人竟然是他的親戚,這裡認識了他的弟婦,那裡認識了他的表妹...整個山頭彷彿都是他們的家族。



想不到他還是唱歌好手,穿綠衣的就是他了。

他知道我想去一些巴士不到的地方,於是第二天帶同年紀老邁的教會神父(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多得很),一起坐車和我四處跑。沿途但見風光明媚,於是老實不客氣建議停車,匆忙拍照後又繼續前行,就是這樣,拍到Burren的獨有地貎-滿佈碎石的山頭。







車上我學了一點愛爾蘭話Gaelic,又「獻唱」了國語詩歌一首,想不到神父對中國有不少認識,硬要我說一點孫中山和毛澤東的故事,慌忙間想起孫中山曾在香港學醫,認為醫治人的心靈比身體重要云云,腦海裡翻箱倒篋把僅如記億一一搬出...看到神父點了點頭,算是交了一點差吧。


由於Alan在那裡「朋友遍山頭」,我所到之處既有美食介紹,連入場費都省下,到了一個洞穴旅遊勝地,他又介紹我認識紀念品店子的經理,全程有如貴賓一般,當然最實際的是,那兩天著實節省了很多旅費。而他介紹早兒所住的旅舍,才開業五個多星期,前身還是酒店,不但舒適,而且設施很新,竟還設有浴缸,每晚才是15歐羅,算是非常非常相宜了。


第二位朋友Csaba是匈牙利人,認識確是片刻的緣份。



離開愛爾蘭前的早晨,旅舍的廚房裡只有我們兩人吃早餐,以為他是遊客,原來是從家鄉跑來找工作的青年人。都柏林雖比倫敦細小,但從東歐跑來找工作的人還是很多,在旅舍和我同房也有好幾位,曾經有一晚聽著她們訴苦,說自己的國家失業情況近乎絕望,闖到愛爾蘭怎樣都要找一份工作,未有工資前便住在旅舍,一個波蘭女孩,年紀該比我小,說得快要哭了,因為想家,英文說得極不靈光,大概只能找侍應一類低技術工作,本來身在異鄉已夠孤單,她住的是六人房,每天看著人來人往,心情更是難受。我離開旅舍的一刻,只能默默送上祝福,一個人去旅行並不勇敢,像她隻身到異鄉尋找工作,咬緊牙關熬日子的,令我敬佩。

身在香港,成長、工作,一輩子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,每當聽到隻身闖盪的故事,都覺得難以想像。


Csaba知道我下午要走了,提議和我四處走一走,反正都柏林想去的地方都去過了,我也為認識到朋友而感到高興。有趣的是,因為他來只為工作,卻沒有好好看過這個城市,我用相機把這六天到過的地方給他看,他像一個遊客般興奮,還努力問怎樣乘車去這些地方,倒過來我竟成了專業導遊。

我們坐在咖啡室的露天座位聊天,只記得他怕花費,撿了一瓶礦泉水,我請了他,很小的心意,他卻十分感激,原來他是第一次在愛爾蘭和一個外國人這樣交朋友,或許,還是第一個中國人的朋友。

那一刻很有衝動想請他吃一頓中餐,反正是朋友為我省下的旅費。6天旅途上遇到很多幫忙,深深感受到那份無法回報的感激,明白到一個小小的幫忙,可以送上很大的安慰。友人笑說我「薪火相傳」,想是言過其實了。


回程時,心裡仍在祝福這些朋友。



在高空看過最美麗的海岸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