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10月 04, 2006

早兒上課了


不要以為這張相片是馬虎之作,內裡大有文章,容我慢慢細說。
星期三的早上我特別早起,因為是首天上課,朋友說英國人很準時,不喜歡遲到,所以我預早了到上課的地點,很是緊張,因為...不知道,通常緊張是沒有原因的。
***
早上的兩小時都是同學們自我介紹,告訴你,我的班是一個地球村,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,可是,來自祖國的卻是最多,一共佔五個(包括我),全班近二十人罷,有希臘(最多說話,但最友善)、意大利(打扮最入時)、日本、韓國、巴基斯坦、埃及(有一個是電視台的報道員哩,雖然樣子最不俗,但有點像蠟像)、英國的只有約三個。
以下對話,據我記憶不只出現一次:
同學問我:do you come from China?
本能地,我說:No, I come from Hong Kong
冷不防身旁有位內地學生:But Hong Kong is a part of China!
我唯有一笑(依然理直氣壯)Yes, I guess I'm not "politically correct"
看,殖民時代的影響多深。
***
我讀的是紀錄片(其實老媽子如今還是搞不清楚我讀什麼),這東西最有趣的就是它不能預計,你永遠不知道最後的成果是怎樣的,意想不到的,是連負責今天課堂都遇上了意外。負責這科兼碩士課程的主管老師心臟病發,緊急做了一個大手術,結果,今天整天的課是由tutor維多利亞小姐代教,但令我有點無措的是,今天課堂我們看的兩個紀錄片,都是由她拍攝執導的,結果討論時我感到有點混淆,批評老師拍的東西哦,這玩意我不懂。
***
容我簡單一點說吧,第一個片子是關於一個德國人,整個四十五分鐘的片子,穿插著他的大頭訪問,和許多有關七十年代的德國歷史片段,一些影響受訪者一生的故事,內容詳細不說了,反正我也看不明白,因為太多talking head,而且德國當時歷史並不清楚,其實大部分同學都對這部分的歷史不太熟悉,所以看和討論的重點也都放在拍攝和剪接技巧上。
維多利亞小姐開宗明義說,片是她拍的,她不是要我們說讚美的話,而是要critical,但看完以後,我發現大多數同學說的都是「好」,他們最喜歡說,oh it's lovely, I like it...我一直感到不同意,可是沒法表達。這還不要緊,反正好與壞是主觀的東西,各有所好,但是因為你面對的是導演,所以很多問題都不是批判或意見,不少是:「噢,你是怎樣拍出來的」、「你和受訪者的關係是朋友還是敵對的」...我彷彿置身在某一個放映會後的「與導演對談」的環節,最慘是她對這樣的回應,比提問的還要長,一邊聽,我很感受到她為自己所做的感到驕傲。另一方面是,她在播映前說了好長的簡述,一方面又在自我檢討,「對,當時我的技巧還不成熟...」
***
放映後又在自圓其說許多受訪者背後鮮為人知的一面,原來他有太太、很成功的事業...對不起,我認為一個好的片子,不是靠事前或事後口述的,有什麼要說的,是在片裡,既然她花了十八個月拍攝這樣一個人,播放後又可以如數家珍地述說與受訪者如何建立密切的關係,為什麼我只是見到他的訪問,連一個走路、日常生活的鏡頭都沒有?
有人問她,為什麼不拍他的家庭生活,她說:因為相信受訪者不會容許她入侵自己的生活。
又有人問她:為什麼會把燈光從下而上照上受訪者的臉上?(對,這也是我的問題,因為這樣的燈光是很不尋常的用法,我一直在想她的目的,結果我失望了)
她答:噢,因為當時我是一個人拍攝,燈光兼顧不了。
如果你曾經拍過東西,應該可以想像我的感受,我的氣憤。
終於有一位同學委婉地說:如果看完後你問我對這位受訪者的感想,我只想到他在訪問中表現出來的傲慢、不友善...但是一個人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,好像他的生活、工作...
這時我把握著機會接下去說(要仔細描述,是因為我鼓起了最大的勇氣,用我有限的英語和極其婉轉的語調說):I feel like you're making a documentary about his mind, instead of his whole person. Coz just like what Nike said, I can't see anything about his life, family and career in the film...(這時我開始想,是否要找個問題裝作對她的作品感到興趣)so is there a change on your motive and opjection about why you make this documentary? Any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you make it?
她的答案我不寫了,因為出奇地短,而且也沒有正面回應過我的問題。
***
晚上回到宿舍,跟我的香港好友多莉斯說起,她說我的評語很直接,她反問我,為什麼不當場告訴她,這樣評論她的作品,會影響討論的客觀性。可能我膽小,也可能我擔心這樣的直接的批評,會影響她對我的印象...無論怎樣,我始終沒有想過要這樣做。
其實在整個看片的過程中,令我最掙扎的,是腦海中不斷問一個問題:究竟我是不是用香港的眼光和框框看她的紀錄片?我是否沒有完全開放,接受和包容一些新事物?我的批評和氣憤是否客觀?這些思考帶來很大的衝擊,所以下課的一刻,既是解脫,又是舒一口氣。
我和一個韓國、北京和伊朗的同學,討論過她們對這片的看法,他們都不明白,部分比我更負面,覺得不值得參與討論,至於我,潛意識的不想跟其他中國人一樣,被動地坐著不作聲,不表達意見,我迫自己說話,部分也出於這個原因,結果這個課,我是唯一一個中國人表達過意見,不,是亞洲人,因為日本和韓國的同學也沒有作聲,我不知道他們是否不屑所以不說話,無論是好或不好的意見,我認識只要是有point的都應該提出,只是要委婉地用英語表達批評,確實是有些難度。
晚上靜下來再思考,我想我氣憤的,是因為我認為她把課堂寶貴的討論和學習時間,用作給她收集觀眾意見的渠道,如果她是有心要我們討論,大可以不說是她的片,反正不會有人知道,這樣不是來得更客觀嗎?也會減少同學猜度的心態。
***
至於這張相片,是我系每個同學都會收到的handbook,因為是老師強調必須是看的讀物,於是我很認真的看,最後發現,都是罰款的詳細項目,怎樣情況下遺失了、打破了器材要罰款多少,這一點我對英國的感受很深,因為即使是英國本土的同學也提醒過我,學校的罰款是很驚人的,千萬不要跌落被罰款的境況,無論宿舍鎖匙(賠34磅)、圖書遲還等,一概貴得驚人,但是他們也挺仔細的,可謂先小人後君子,什麼都列出來,咋舌過後,最終還是希望你不要遺失他們的東西。他們對攝影器材也是很小心的,每個同學入學便要付十磅,是用來供保險的,這樣,日子有功,器材的保額便可以一直滾存和增加,一旦有閃失,同學不用傾家盪產來賠償,這點我很想告訴我在中大的老師,可以借鏡。

4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早兒﹕

其實你所謂香港的眼光及框框,真的不打緊。

你用你既香港眼光同框框,同佢地既眼光同框框作交流,咁新既衝擊會出到來,亦都係學到野既地方。

但要做到呢點,前題往往是大家勇於交流睇法。

今次當作是熱身,下次上課要多表達意見。

安格

匿名 說...

雖然我不在課堂中,
但從你詳細文字憶述,
確是在腦海中,
出現一格又一格畫面,
很開心如影像般接收你的生活點滴。

或許在衝擊下,
帶來氣憤之情,
但試想想,
這樣也是擴闊眼界的機會,
無論是掛羊頭賣狗肉也好,
無論是真材實料也好,
你也在參與每一堂課,
聆聽著每位同學見解,
動用著個人思維模式,
將當中一切印在腦海中,
慢慢推叠出個人經歷,
成為你將來向前走的基石!!!

匿名 說...

My twin sister!

Bravo! Yes, it took some guts to speak up. I remembered in my case I forced myself to do so and could hear my voice trembling!

By the way, I reckon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"off topic" amid the discussion I had in the class in UK. Everything can be relevant, even I myself don't agree they are:-) So just gb ahead and don't be shy:-D

匿名 說...

hey Joey,
It's the first time I read your blog. It's so interesting that we all shared similar experience, for I always described myself as coming from Hong Kong whenever anybody asked me where I came from (or asked me whether I came from China).....probably it's called 'HK sentiment'!!!!
And yes, just freely express your views, as it's what I treasured the most when studying in UK because they really appreciate comments/discussions!
Klaud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