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4月 13, 2007

我這一代(二)

上一篇太著重個人,是時候寫些宏觀一點的東西。

殖民地時代出生,國家觀念零蛋,只記得九七前夕,我的心情緊隨父母:七月一日以後,還會「馬照跑舞照跳」嗎?只驕傲於英國人的管治和教育,咀邊的「大陸人」猶如洪水猛獸,居港權鬥爭中,早兒也幫了好友一把,協助爭取居港權人士排隊,整理他們子女的資料,以便將來循法律途徑爭取權益,可是心裡對當局所說的167萬人感到恐懼,腦海裡盡是香港「陸沉」的卡通景象,內地人等於蹲在路邊等車、隨地吐痰、沒有規矩。

無可厚非,上一代經歷過文革、戰亂和逃難,對共產黨又怕又恨,下一代潛移默化,又怎能對國家有好感?家父說的「跪玻璃」故事,亦早已根深蒂固。

回歸了。

普通話說得標準,是大學苦學兩年的成果,緣於大一暑假到四川的交流團,難以想像早兒結巴得一句普通話也說不出的狼狽,九天回港後下定決心,非把普通話學好不可。

那一次的交流,認識了好些內地頂尖的大學生,終於開了一下眼界,內地人材輩出,眼光也比香港學生遠大,關心的事比我們多。

像井底的小蛙剛冒出頭。

只是前後十、二十年,國家發展是那樣的不可思議,香港人,再不能自恃了,離職前最後「傑作」,要拍攝左派工會,對本土歷史一知半解的我,短短幾星期狂讀香港的左派歷史,腦袋得到一點充實,一次到一所教育中心拍攝,看到小學生學習唱國歌、升國旗,以神州六號的太空人為偶像,可以想像,這新一代長大後,國家意識必定比我們強得多。

我不是要探討自己是否愛國,但最少,還是希望對自己國家有一點基本認知。

想不到在英國的其中一個收穫是認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人,日常談話都在吸收對中國的知識。

記得有一次和北京同學旅行,說起開暖氣一事。早兒聽不明白,為什麼她說北方人有時比上海等地的人較怕冷。

「北方的天氣較寒冷,理應比較南部的人更抵受得住寒流哦」我說。

「因為我們有暖氣」

「上海和淅江的人沒有暖氣嗎?」我還在反駁。

「他們沒有中央暖氣,好不好...」同學有點氣結了。

幾番解說,終於明白,原來內地政策是,長江以北的地方中央暖氣,一旦天氣轉冷便會開動,是國家認為你需要暖氣,於是提供中央暖氣,但長江以南沒有,因此,家裡有暖氣的人很少,學校當然是沒有暖氣,因此無論戶外、室內都是寒冷。

「哦,那上海呢」

「上海是長江以南!」

早兒很珍惜這樣的學習,每次知道多一樣東西,都會牢牢記住。

面向內地,有時感到自己是個外國人,思想上更接近英國人。

在英國不少人會問「香港回歸後變好還是變壞」的問題,社交場合不宜說得太沉重,我只說兩件事:

~回歸後,香港仍是中國唯一可公開紀念xx(為了讓內地朋友看到博客,見諒)的地方
~不是所有人可以往返內地,如部分立法會議員,所以,是好是壞,見仁見智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