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8月 23, 2007

感受真正荷蘭

荷蘭給我的第一個印象,是置身在巨人國之中,荷蘭人普遍較高,(至少比一直受肥胖問題困擾的英國人高) 第二,民居的窗戶十分具「透明度」,路經的屋子,一般窗戶都沒有拉簾,這點與英國,至少英倫吧,有很大差別,你可以看到客廳的各種陳設,窗台的貓型花瓶,或是一大束木雕花朵擺設,像沒有什麼不可以讓你看,民居之間感覺到一份友善,也沒有過度築起私隱門檻。

一條小巷竟繪了Leiden的藝術時序表。如果香港有這樣一個地方,給遊客了解我們的過去,殖民時代的終結,與回歸祖國的誠惶誠恐,會是怎樣的一條歷史巨痕?我們又怎樣向下一代解釋,因為建設比歷史更重要,所以不要皇后碼頭?











另一點欣賞荷蘭的,是那種低調而不囂張的態度,荷蘭17世紀的著名畫家Rembrandt在此鎮出生,首都Rijksmuseum整個博物館的壓軸得意的收藏品,正是他的名畫Night Watch,但城裡有關他的雕像,只靜俏俏縮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,第一次經過時,甚至不會留意,牆上一塊小小指示牌,告訴你正踏足於這畫家的出生地。城裡有不少雕像,大多是紀念抗德犧牲的英雄,或是名人,可是雕像總是特別的小型,跟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地的雕像相比,其體積和佔地面積都出奇的小,隨Maaike和姨丈一家在城裡走了大半天,因著他們的介紹,令我學懂怎樣欣賞一個實而不華,低調而充滿歷史的地方。慚愧的是,若要帶他們遊走香港,想必不能隨口說出地方的種種歷史。





早兒像一頭欠缺方向感的小豬(好食懶飛),「隨波逐流」走到全鎮門口最窄小的屋子,走到姨丈和阿姨相識之地,走過內有乾坤的古玩店,也走過曾受宗教逼迫、門前另建屋作幌子的天主教堂...這塊刻上一個秤錘的磚,正是Weighing House的門頂,這所建築物望而可知,正是從前船隻運送貨物到港口後,量度貨物重量作交收的地點,荷蘭不少古舊的建築物都刻有年份,從外表也可看出其歷史和用途。


這個原是教堂,十字架標誌仍在,但已「轉營」為酒吧。









凡屋頂有一個綱條向外突出,即是以前作貨倉之地,看來是窗的其實是門,貨物沿滑輪向上吊起,運送到不同樓層。

沒有留言: